扶苏在秦朝历史上是一个充满遗憾的存在。
很多人说秦朝灭亡是必然的,说秦朝的苛政积累太久了,谁来都救不了。
这个说法太绝对了。如果扶苏真的继位,秦朝的命运可能会完全不同。
秦朝为什么会那么快就灭亡?
秦国从商鞅变法之后,走的就是法家路线。
整个国家的一切制度设计,都是围绕着打仗来的。奖励耕战,让老百姓拼命种地、拼命打仗。
军功授爵,你打仗立了功,就能获得爵位和土地。
这套制度在战国时期确实管用,秦国就是靠着这套东西,把六国一个个灭掉的。
但战争结束了,天下统一了,这套战时体制怎么往和平时期转?
秦始皇一直在琢磨这个事,但他没找到好办法。
他还是用战国时期那套严刑峻法来管理天下,老百姓受不了。
统一之后,秦始皇又搞了一堆大工程。修皇陵、修直道、修阿房宫、修长城,这些工程每一个都是大手笔,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。
当时征调劳役的规模有多大?史书上说几十万人。
这些青壮年被征调去服役,家里的田地谁来种?老人孩子怎么办?而且这些工程一搞就是好几年,很多人根本回不了家。
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,他们就是被征调去渔阳戍边的。刘邦起兵之前,也是个押送劳役的小官。
这些人本来都是普通老百姓,就是因为受不了这种无休止的征调,才走上造反的路。
还有南征百越。秦始皇派了几十万大军去打岭南,结果损失惨重。
那地方山高林密,瘴气弥漫,北方来的士兵根本适应不了。
打了好几年才勉强拿下来,但死了多少人?这笔账没人算得清楚。
战死的那些士兵,他们的家人怎么办?民间的怨恨就是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。
但这些问题,如果处理得当,其实还不至于导致王朝灭亡。
真正致命的是秦二世胡亥上台之后的一系列操作。
胡亥这个继位本身就不合法。始皇帝临死前写的诏书是给扶苏的,让他回来主持丧事,实际上就是要传位给他。
但赵高和李斯合谋,篡改了遗诏,让胡亥继位。这件事情本身就埋下了祸根。
胡亥上台之后,第一件事就是清洗朝廷。他的那些兄弟姐妹,一个个被杀掉。
据说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,十几个女儿,胡亥几乎把他们都杀光了。
蒙恬蒙毅这对兄弟,一个是大将军,一个是内史,都是秦朝的栋梁之材,也被杀了。
朝廷里的大臣,凡是对胡亥继位有异议的,统统清洗。
这种做法的后果是什么?整个朝廷上下人心惶惶,谁都不知道明天会不会轮到自己。
大家都在想着怎么保命,哪还有心思好好做事?国家机器就这样一点点瘫痪了。
李斯的下场更惨,一辈子为秦国效力,立下多少功劳?结果被赵高陷害,腰斩于市。
李斯临死前说了一句话,说他想跟儿子牵着黄犬,在故乡上蔡东门外打猎,再也做不到了。
这句话听着特别悲凉。一个治世能臣,就这么被冤杀了。杀了李斯,秦朝就失去了一个支柱。
后来陈胜吴广起义,项羽刘邦造反,朝廷手忙脚乱,根本应付不过来。
南征百越的那支大军,足足五十万人,听说国内造反,居然按兵不动。
因为他们对朝廷已经彻底失望了。将领们想,回去了说不定也会被胡亥和赵高害死,还不如待在岭南。
秦朝统一之后,把秦国的那套制度强行推广到六国旧地。但六国的人不认同。
燕国、楚国、齐国,这些国家从西周就建立了,存在了几百年。就算是三晋,韩赵魏分家之后,也存在了上百年。
这些国家的老百姓,对故国有深厚的感情。
荆轲刺秦王,高渐离击筑,这些人为什么要反秦?因为他们心里还念着故国。
他们只是民间反秦力量的冰山一角。六国的贵族后裔更不用说了,他们做梦都想复国。
这种情况下,秦朝的统治基础其实很脆弱。
始皇帝活着的时候,靠着强大的个人威望和军事实力,还能压住局面。
他一死,问题就全都爆发出来了。如果继位的是扶苏,情况会怎么样?
有人说扶苏太软弱了,收到假诏书就自杀,这种人能当好皇帝吗?
扶苏接到诏书就自杀,恰恰说明他是个忠孝之人。他相信那是父亲的旨意,虽然心里可能有疑问,但他选择服从。
这种性格,放在那个时代,是美德。
而且扶苏的忠厚仁慈,对当时的秦朝来说,可能正是最需要的品质。
秦始皇太强势了,把整个国家和老百姓都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这时候需要一个宽厚的皇帝,给大家一个喘息的机会。
扶苏在北方戍边多年,跟蒙恬一起带着三十万大军守卫河套地区。
他在那里不是混日子,而是真正做事的。后来还迁移了一批百姓过去屯垦,这说明他懂得治理地方。
军队和当地百姓都很拥戴他,这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公子哥能做到的。
扶苏继位之后,最大的优势是什么?他有人。
蒙恬在军队里威望很高,是秦朝最能打仗的将军之一。蒙毅在朝廷里也有影响力,是个很有能力的大臣。
如果扶苏继位,蒙氏兄弟肯定会全力辅佐他。
就算李斯因为参与篡改遗诏的事情地位尴尬,但以扶苏的性格,未必会杀他。说不定还能继续用他。
政治上有人辅佐,军事上有蒙恬这样的名将,扶苏要做的就是调整政策,与民休息。
这个其实不难。停止那些劳民伤财的大工程,减轻徭役负担,适当降低刑罚的严厉程度。
这些措施都不需要什么天才般的智慧,只需要一颗体恤民生的心。
后来汉文帝就是这么干的。他继位之后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,开创了文景之治。
扶苏如果继位,完全可以走这条路。他在北方戍边的时候,亲眼看到老百姓的疾苦,他知道什么政策该改。
焚书坑儒的时候,满朝文武都不敢说话,只有扶苏站出来反对。
他跟秦始皇当面争论,说这样做不对。始皇帝当时很生气,把他发配到北方去。
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,扶苏是个有胆识、有见地的人。他不是那种唯唯诺诺、只会看脸色行事的人。
这种性格,当皇帝正好合适。一个国家需要的就是这种敢说话、敢做事的君主。
不是说让他跟大臣对着干,而是说他有自己的主见,不会被人轻易左右。
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,打的旗号是什么?一个是扶苏,一个是项燕。
项燕好理解,他是楚国最后一位战死的大将,在楚国人心里地位很高。但为什么要打扶苏的旗号?
有学者研究认为,扶苏的母亲可能是楚国人。如果这是真的,那扶苏身上就流着一半楚国的血。
楚国是反秦最激烈的国家,项羽就是楚国贵族后裔。
但如果扶苏继位,楚国人会怎么想?那个皇帝有一半是我们楚国的血统,我们还要那么拼命反抗吗?
六国当中,楚国的反抗最激烈。项羽率领的起义军,一度把秦军打得溃不成军。
但如果扶苏继位,楚国人的反抗意愿可能会大大降低。至少不会像项羽那样喊着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的口号拼命。
春秋战国打了几百年,老百姓早就受够了战乱。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,大家都希望能过上太平日子。
虽然秦朝的政策严苛,但至少不用天天打仗了。这对普通百姓来说,已经是很大的进步。
如果不是秦朝后期把老百姓逼得实在活不下去了,谁愿意造反?造反是要掉脑袋的,而且成功率很低。
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,他们也是被逼无奈。按照秦朝的律法,误期要斩。反正是死,不如反了,说不定还有条活路。
这说明老百姓造反是被逼的,不是真心想推翻秦朝。
如果扶苏继位,实行宽松的政策,让老百姓能活下去,谁还会造反?
就算有六国贵族想复国,没有老百姓响应,他们也翻不起什么浪花。
后来楚汉争霸,最后是刘邦赢了。刘邦是一个平民出身的小官。他既不是楚国贵族,也不是六国后裔。
为什么是他赢了?因为老百姓支持他。老百姓不在乎谁当皇帝,他们只在乎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。
刘邦入关之后,约法三章,废除秦朝的苛刻法律。这一招收买了多少人心?
如果扶苏继位,他也能做到这一点。而且他做起来更顺理成章,因为他本来就是秦朝的合法继承人。
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,对各地的百姓一视同仁。这一点很难得。
他没有像后来的蒙古统治者那样搞民族歧视,把人分成三六九等。
在秦朝的制度下,不管你原来是哪国人,现在都是秦朝的臣民。
只要你遵守法律,就能获得相应的权利。
这种制度如果配合上宽松的政策,时间长了,老百姓会逐渐认同秦朝。
战国时期打了几百年,各国的仇恨有多深?但只要给足够的时间,这些仇恨是可以化解的。
关键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,让他们觉得统一比分裂好。
扶苏如果继位,他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。
有人可能会说,就算扶苏想改革,那些既得利益者会同意吗?
秦朝的官僚体系已经形成了,他们习惯了严刑峻法,习惯了那套管理方式。
扶苏要改变这些,阻力会很大。
这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,但不是大问题。扶苏是合法继承人,他的继位不会引起权力斗争。
朝廷上下都会认可他的地位。秦朝的官僚体系虽然强大,但他们也是人,也知道继续那样搞下去国家会出大问题。
扶苏如果明确改革方向,会有很多人支持他。
改革不一定要一步到位。扶苏可以循序渐进,先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。
比如停止那些大工程,这个阻力不大。
减轻徭役负担,这个老百姓欢迎,官僚阶层也没有理由反对。
调整法律,让刑罚不要那么残酷,这个也能做。
这些改革措施实施下去,社会矛盾会逐渐缓和。
老百姓看到朝廷在改变,看到日子一天天好起来,他们就不会想着造反了。
六国贵族想复国,没有群众基础,成不了气候。
历史没有如果。扶苏最终没有继位,秦朝也在短短十几年内灭亡了。
但通过这个假设,可以看到,秦朝的灭亡不是必然的。
如果决策正确,如果有合适的人在位,秦朝完全可能延续下去,成为一个长久的统一王朝。
扶苏的悲剧,也是秦朝的悲剧。
一个本来可能成为明君的人,被一纸假诏书害死了。
一个本来可能长久存在的王朝,因为继承人的错误选择而迅速崩溃。
后来汉朝建立了,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。
他知道不能像秦朝那样搞,要宽松一些,要让老百姓休养生息。
文景之治的出现,证明了这条路是对的。
如果扶苏继位,他走的也会是这条路。
而且他走起来更顺畅,因为他有秦朝强大的国家机器作为基础。
汉初的时候,国家一穷二白,刘邦连给大臣们配马车都配不齐。
但秦朝不一样,秦朝有完整的官僚体系,有训练有素的军队,有发达的交通网络。
这些都是现成的资源。
扶苏只需要调整政策方向,把这台国家机器往正确的轨道上引导。
这比白手起家要容易得多。
如果扶苏继位,秦朝不但不会灭亡,反而可能开创一个盛世。
各位对此有何看法?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配资炒股服务,中国前十大证券公司排名,配资app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